前三季度,我局深入貫徹落實總局黨委總局的各項工作部署,特別是推進落實“平山”會議精神,復制“平山”會議模式,集中用兩天時間,討論研究工作布局,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發展,抓好四季度工作。
一、前三季度經濟及轉型重點
(一)主要經濟指標
前三季度實現產業總產值84,907萬元,總產值同比遞增17.5%,增加值同比遞增17.9%。
財務總收入28,738萬元,其中:企業經營收入6,671萬元,財政補助收入22,067萬元。實現利潤627萬元,財務上繳完成750萬元。
(二)立足實際,發展特色產業
1.推進養老事業向產業化發展。老年福利中心在原有建筑面積4,600平方米的基礎上,去年擴建改造1,700平方米,增加了120張床位;今年,二期又改造面積3,600多平方米,新增加200張床位,園區總面積達到了20,000多平方米,總床位近500張,實現了失能、半失能、自理老人三級全方位服務,緩解了一床難求的供需局面。今年又成功加入省“天鵝養老聯盟”,實現了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
2.推動林產工業項目集群化發展。立足林區實際,整合我局20余家根雕、木雕、石雕等中小廠家,聘請技師精雕細琢,將林區昔日取火之用的紅松明子和散落在河道的瑪瑙石,加工成為具有較高市場價值的手工藝品,實現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逐步形成山上搞收撿、山下搞加工、網上搞銷售、城市布網點的產、供、銷產業鏈。通過每月舉辦的“文化大集”,吸引了周邊廠家積極參與。
3.推進營林產業化發展。兩年來,營造1,000畝紅松果林,培育近20萬株紅松果林嫁接容器苗、近10多萬株特色綠化苗木。利用三大國有苗圃優勢,加大營林業與北藥業的融合,培育白鮮皮苗木3萬株。
4.加大了蛇紋巖項目開發力度。通過招商引資,中嘉建筑石材有限公司共投資3,000萬元,建成年產能5萬噸石材系列加工項目。
5.大力發展林下特色養殖產業。深入實施“486”產業布局,突出東部板塊經濟特點,大力發展林下特色養殖業。目前,藏香豬、森林豬近2,000頭,鹿480余頭,冷水魚215畝,養蜂3,500余箱,森林禽近5萬只。
(三)重點單位成功轉型
一是建立工業園區,順利實現了貯木場的總體轉型發展。在完成貯木場倉儲、物流項目二期工程,初步形成了100萬噸糧食倉儲、100萬平方米倉儲物流加工園區的基礎上,今年新引進寶泉嶺山林糧食加工有限公司入駐園區,形成了加工水稻10萬噸的產能。目前,入駐園區企業達到9家,投資總額2.5億元。可長年解決200余人就業,季節性拉動700余人就業。
二是發展黑木耳產業,推進汽運處全面轉型發展。深入挖掘汽運處閑置廠房、場地潛力,內引外聯,以混合體制組建了集食用菌科技研發、機械制造、菌包生產、基地種植、產品銷售五位一體的“興鶴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工程投資總額500萬元,形成了年達產300萬袋的生產能力。
三是改造生產線,實現礦泉水廠轉型發展。與鶴崗宜每客商貿公司合作投資1,000萬元,完成了一期生產線改造,初步形成年產1萬噸礦泉水的生產能力,實現礦泉水廠全面改造升級。
(四)企業管理明顯加強
一是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對煤、電、油、水及“三公”經費等從嚴管控,嚴格計劃、財務、人事、用工管理,所有工作納入一本賬管理,人只出不進、物保值增質,杜絕一切體外循環。
二是通過集中學習、座談、討論、交流的方式,使全局干部職工認識到鶴北已今非昔比,只有轉方式、調結構、抓項目、興產業、親歷、親為才能“重生”和發展;對基層單位在規定范圍之內給予充分自主權,為其創造發展空間,注入發展活力。
三是對基層單位從嚴、從細、定死指標,實行半自立、全自立、定額上繳、超繳分成管理方式,倒逼基層單位主動興產業、闖市場、求發展,帶動了林區小微企業的迅速發展,逐步實現基層單位走自立發展道路。
四是森工系統的先進經驗在鶴北得到了落實。一年來,在總局組織的參觀學習和觀摩活動中,兄弟局好的經驗和做法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結合鶴北實際,吸收消化,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思路,促進了林區經濟轉型發展。
(五)職工群眾獲得感增加
一是建成300余平方米青年創客巢,成立微商聯盟、電子商務公司,搭建大學生、社會人員眾創、眾扶、眾籌平臺,幫助林區創業者解決創業路上遇到的問題,實現創業者之間的經驗分享、合作共贏。
二是開通鶴北全員營銷平臺,主動對接龍江森工全員營銷平臺,邀請電子商務專家對近1,100名林區職工群眾進行培訓,營銷森工“黑森”產品,推進林區“互聯網+”、商貿物流、信息服務產業發展。
三是改建3,000平方米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實現WiFi全覆蓋,做到無縫上網,23個服務部門“一站式”陽光服務,便民為民;組建店商線下體驗店,集中展示林區資源優勢,宣傳銷售森工森林食品、旅游產品,提升了職工群眾對森工振興發展的信心。
四是建成500平方米林區圖書館、800平方米東北抗聯文化鶴北陳列館,免費對社會開放,接待參觀人員近20,000人次,擴大了鶴北的影響力。
(六)穩妥做好了龍煤轉崗分流人員的安置工作
一是投資200萬元對森鶴花苑進行升級改造,開通網絡店鋪及電子支付方式,將森鶴花苑建成風格別致、功能多樣、集線上線下多種銷售模式于一體的前店后廠式銷售平臺,安排轉崗分流人員19人。
二是使用“農開”項目資金建立溫室、木耳種植大棚30個、萬只養鵝基地1個,支持自主擇業人員創業,增強了分流人員的歸屬感。
三是開展道路維護、防火工程、封山育林、更新造林、森林撫育等工作,引導職工轉崗就業。
二、決戰四季度,加快林區轉型發展
(一)繼續發展特色經濟產業
1.謀劃養老產業三期工程建設。與北京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建設1,000張床位的健康養老、旅居養老產業基地,加快實現養老、就業雙向收益。
2.規范林產工業發展。加強原料的源頭管理,實行生態補償、有計劃地挖掘樹根、礦石,實現根雕石雕保護性發展。引入合作伙伴,集中建設加工園區,將所有的加工廠家遷入園區,形成規模化產業。通過標準化生產,規范紅松明子、瑪瑙石、蛇紋巖、根雕、木雕等手工藝品生產加工,做出品位,促進產業向集約化發展,培育“黑森”旗下系列產品,走森工集群化發展道路。
3.大力發展北藥產業。完成我局野生北藥資源的林下栽培和耕地種植面積調查,形成《鶴北林業局優勢藥材培育建設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在現有近3,000畝的基礎上,力爭用3—5年時間,通過補植補造、人工栽植,以“10+1”模式發展完成以白鮮皮、林下參、五味子、刺五加、蒲公英為主的林下10萬畝野生北藥基地和1萬畝人工北藥產業園區建設。
4.打造“原生態體驗”全域旅游產品。根據《鶴北林業局旅游總體發展規劃》,按照“一核一帶兩線”旅游產業布局,建設以局址為核心的特色松林小鎮,以嘉蔭河沿線為主的野生魚垂釣景區帶,東干線以聯營紅松母樹林為核心的生態氧吧和原生態體驗景區,西干線以趙尚志將軍遇難地、抗聯密營遺址、烈士橋、東北抗聯文化鶴北陳列館紅色旅游為核心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旅游區。利用移動式房舍在各林場風景秀麗的林中空地“植入”景區接待,開展林區民俗游、居家游、生態游,養游結合,用“旅游+”來帶動林區經濟發展。
5.推進重點林下特色養殖項目。重點推進“十萬只”森林雞、“十萬只”森林鵝、萬頭森林豬、萬箱蜜蜂和5,000頭肉牛養殖項目的發展,主動融入“黑森”產品系列,提高職工群眾的經營性收入,帶動貧困家庭脫貧致富,實現家庭自立和發展。
6.進一步加快重點單位轉型發展。礦泉水廠與宜每客商貿公司合作成立“宜每客鶴北飲品有限責任公司”,力爭投資2,000萬元建設礦泉水開發二期項目。機修廠與哈爾濱盛龍華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股份制合作,投資500萬元建造移動別墅和房車。
7.加快推進幼兒教育產業化發展。與北京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幼教學院合作,改造升級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的綜合幼兒園,加快推進幼兒教育產業化發展。
(二)持續增加民生福祉
一是加強管理,挖潛節約,增收節支,跟上總局工資調整步伐,提高職工工資性收入。發展富民產業,提高職工群眾的經營性收入。
二是加強美麗林場建設,改善職工居住生活條件,改善場容場貌,提升環境綠化水平,完善公共服務設施。
三是建立網上辦公平臺、服務平臺,讓網絡多跑路,讓林區職工群眾少跑路。
(三)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
一是以森鶴花苑的地緣優勢打造平臺窗口,在鶴崗市宣傳推介展示森工及鶴北的健康養老、綠色食品、苗木花卉、奇石根雕等特色產品優勢,融入鶴崗百萬人口日常生活,提高區域影響力,把鶴北逐步變成鶴崗市休閑度假、養老養生、旅游觀光消費的“后花園”。
二是以鶴崗市重點旅游景區松鶴公園位于我局林業處施業區內的有利條件,進一步加強與鶴崗市、龍煤鶴崗的合作,將鶴北的旅游嵌入鶴崗旅游發展版塊之中,突出森工旅游產品特色,形成區域旅游經濟,共同發展。
三是加強與鶴崗市文化的深度融合,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平臺合作,加強林區文化與礦區文化、北大荒文化交融,將鶴北的生態資源優勢植入城市發展建設之中,促進鶴北綠色經濟更全面、更快速、更完善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