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林區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5年)
為全面貫徹落實總局工作部署,加快林口林區產業發展步伐,進一步促進產業產品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化升級,增加職工收入,發展林區經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使我局生態建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結合林口林區實際,制定本產業發展規劃。
一、基本情況
企業概況:黑龍江省林口林業局施業區總面積273,025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214,169公頃,有林地利用率86.9%,活立木蓄積1,03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9.1%。林業局下轄16個林場所,以及貯木加工廠等29個直屬基層單位。林業局還統管林區的社會性工作,設有比較完整的文教衛生和公檢法系統,形成了營林生產、木材生產、林產工業、多種經營為主的較為完整的森林工業體系和林區社會體系。全局現有人口15467人,其中在冊職工4124人,在崗職工3670人,離退休職工2546人,林區人均收入5721元。是全國第一個實現人工林保存面積一百萬畝和二百萬畝的森工企業。
產業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我局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斷加大改革力度,逐步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產業呈現出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2006年實現產業總產值23,754萬元,比2005年增長8.5 %。隨著林業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我局產業也在由以木材加工利用為主向利用森林資源的多樣性,建立多層次、多品種、多效能的產業結構方向轉變。通過實施森林資源結構優化工程,實現了森林蓄積、有林地蓄積的雙增長;通過加強管理,科學經營,提高了木材生產效益;通過推行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快速發展食用菌產業,引進北藥種植,壯大和發展了多種經營產業;通過調整布局、轉換機制,發揮了林產工業優勢產業的作用。
取得的成就和經驗:
1、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產權制度改革的步伐
作為林區支柱的林產工業、建筑業等產業在“十五”期間因受市場、機制、資金、設備管理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了保證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林業局及時調整了產業結構,一是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產業,并把它作為林業局主導產業來發展,在企業木材、林產工業產值下降的情況下,全局經濟不但沒有落后,而且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二是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制定出臺了若干的優惠政策。先后建立了旭日玉米烘干廠、興達地板塊廠、凱達農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其他板業加工等私營企業,為林業局經濟快速發展注入了活力。三是加大了產權制度改革的步伐,先后對林業局木材綜合廠、地板廠、物資公司、建安總公司、石材總公司等基層單位進行了改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權制度的改革,使林業局形成了多形式、多體制全面發展的良好態勢。
——種植業調整初具規模。大力發展了訂單農業,推行種植結構調整,2007年全局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51523畝,經濟作物調整比例達到52%,比2006年增加了19個百分點,比往年有了大幅度提高。
——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2006年我局食用菌產量達到1106萬袋,2007年食用菌產量達到1805萬袋,比2006年增加698萬袋。
——紅松果林兼用成果顯著。通過進一步抓好紅松人工果林示范區建設,加強了紅松果林的管理,2006年發包紅松種子林面積10萬畝。
——林下中草藥生產平穩發展。立足特有的自然環境,重點引進和培育中藥材種植大戶,建設北藥種子、種苗繁育推廣示范基地,推廣了五味子、山杏的栽植,五味子栽培面積達到720畝,山杏達到510畝。
——石材生產穩步發展。在原有基礎上,新建了山河采石場,擴大了石材生產規模,滿足了市場需求。
——山副產品開發勢頭良好。2007年以刺嫩芽、蕨菜、刺五加等為主的山野菜采集210噸,山野藥及山野果10噸。
2、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培育,實現資源穩步增長
林業局堅持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始終把保護、培育、發展森林資源這項宏大的綠色事業作為立局之本。森林覆蓋率由“十五”期末的76%上升為2006年的79.1%,增加了3個百分點。有林地面積由“十五”期末的208565公頃增長到現在214169公頃,凈增長5604公頃。隨著落葉松接近自然林改培、天然林生態結構改造、紅松人工林果材兼用改造、森林經濟植物基地建設的逐步實施,現有森林資源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森林的天然更新能力和多種功能得到了恢復。2007年國家林業局將我局確定為全國唯一一家紅松果林林業標準化示范區,林業局將實現森林永續,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逐步提高。
3、實行森林經營管護責任制方面
“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林業局全面實行了森林資源管護經營責任制,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全局共承包154919公頃,約占全局有林地面積的66.4%,參加承包的職工群眾共2194人,簽訂合同1982份,有效地減少了森林綜合效益的流失,極大地保護了有限的森林資源。
經驗: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新的發展理念。用可持續的發展觀駕馭經濟發展走勢和企業大局,切實解決思路、思維、方向、定位等問題,使企業的發展目標更加科學,措施更加可行;二是堅持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適合自身發展的接續產業上謀思路、抓規劃、求實效,并集中力量在重點產業、關鍵問題上抓推進,在主要矛盾、關鍵環節上尋突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三是堅持興企富民,增加職工群眾收入。把富裕職工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度關注民生、民富、民安問題,適時出臺富民舉措,拓寬富民領域,使職工既共同參與改革發展的實踐,又共同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存在的問題:
1、森林資源基本上沒有主伐資源,僅有少量的成、過熟林,多為人工落葉松、闊混、柞矮等,樹種結構不合理,低質低效林比例大,占天然林總面積的19%,可采資源基本枯竭。林相殘破,出材率低,運材距離遠,生產成本高。
2、由于受采伐限額的限制,在森林撫育中未能按規程作業,達不到撫育目的,導致了年年撫育,年年不見生長,只投入不見效,浪費大量資金。商品材采伐限額管理統籌過死,經營者對林木產品銷售的權利受到限制。用材林實行采伐限額和年度木材生產計劃雙重控制,忽略了市場經濟特點,造成了木材價格不好的情況下,由于當年的采伐指標不用作廢,即使價格低也只能忍痛按指標賣出。
3、企業產業化的進程緩慢,企業工業產品規模小、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競爭力。多種經營雖然有所發展,但缺少拳頭產品,缺少龍頭企業,沒有形成規模效益。林副產品資源開發利用率低,初級產品多,效益不顯著。
4、林產工業可用原料不足,近幾年來木材價格上揚,使成本攀升,出口產品的退稅政策調整后,對外銷的收入影響較大,利潤容易降低,現有木材自用率偏低。
5、職工群眾發展多種經營缺乏啟動資金,原始積累不夠,資金少,底子薄。形成了不敢上項目,不敢投資,不能增加收入的惡果。各個單位產業發展不平衡,缺乏農產品加工企業,相當一部分能夠增值的效益和收入都流失了。
6、投入不足,使林業局產業體系建設嚴重落后。企業的產業化體系建設資金渠道越來越窄,林業局建設資金極度緊張,造成了企業產業化體系建設投入不足,使陳舊的設備得不到改造,老產品得不到更新換代,新興的產業發展不起來,新建企業缺乏流動資金不能正常生產,這些都使林業局產業整體趨于萎縮,對今后林業局經濟發展極為不利。
二、產業發展環境條件分析及規劃編制依據
(一)產業發展環境條件分析
加快林區產業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林區產業化進程,建設現代林業、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林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林區產業,是林區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促進林業生態建設持續發展、保障林產品供給、增加職工收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只有加快產業發展,并且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創造出巨大物質財富,發揮出林業的經濟功能,最大限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多種需求,才能為建立完善的生態體系和繁榮的文化體系提供重要保障。
加快林區產業發展,是壯大林區實力,實現林區全面振興,建設林區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國家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面對產量大幅調減和可采資源少的不利形勢,必須加快林區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壯大優勢產業、朝陽產業,發展名牌產業、龍頭企業,提高整體經濟實力,抵消木材減產帶來的影響,保持林區經濟社會平穩、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實現林區全面振興。
加快林區產業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構建和諧林區,實現興林富民的必然途徑。只有林區產業快速發展,才能增強林區的經濟實力,才能建設好新林區,增加職工收入,才能維護好職工的根本利益,構建起和諧林區社會,讓職工群眾實實在在地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目前,黨和國家高度林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林業的發展,《林業產業政策要點》、《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規劃》為森工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林區產業發展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良好發展機遇。林口林區經營面積大,自然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這些年來多種經營產業取得的成就與經驗,產業發展具備的一定基礎,又有一支思想過硬、熱愛林區、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職工隊伍,為林區產業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林區的土地、林地、森林、景觀、風能、礦產及林副資源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戰略資源優勢,加上目前森林原料和林木產品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大,更帶來了林區產業發展的廣闊前景和巨大潛力,只要加快產業建設定會推動林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規劃編制依據
1、《林業產業政策要點》
2、《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規劃》
3、《黑龍江省林口林業局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
4、《黑龍江省林口林業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
5、《黑龍江省林口林業局森林經營方案》
6、《林口林業局200萬畝森林資源優化示范工程》
7、國家林業局、省森工總局有關會議、文件批示精神
8、林口林業局資源、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
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富有特色的林業產業體系為目標,以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要求,面向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拓寬投入渠道,培育優勢產業,穩步擴大產業規模,大力提升產業整體水平,努力構建營林生產、木材生產、林產工業、多種經營、森林旅游協調發展經濟格局,加快我局產業建設步伐,推動林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從實際出發,發展優勢產業的原則。依托資源優勢、立足產業基礎,進一步完善區域產業布局,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集中力量培育具有林區特色的優勢產業。
2、堅持進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原則。以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為重點,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大力培植龍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依托龍頭企業實現規模化經營,加快產業化進程,提升產業化水平。
3、堅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原則。以管理理念、管理體制創新和經營機制創新為重點,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產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4、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循環經濟,節約森林資源、降低能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10年實現產業總產值32915萬元,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8%;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林口林區布局開始實施戰略調整,新興產業得到壯大,形成林業產業緊密鏈條,經營方式由粗放型轉為集約型;到2015年實現產業總產值53010萬元,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0%,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具體目標:
營林生產:到2010年,完成落葉松人工純林接近自然林改培5萬畝;完成天然次生林生態結構改培5萬畝;完成紅松人工林改培10萬畝;完成經濟林建設2萬畝;加快造林速度,造林6.5萬畝,提高森林覆蓋率。
到2015年,完成落葉松人工純林接近自然林改培7.4萬畝;完成天然次生林生態結構改培8.8萬畝;完成紅松人工林改培9.2萬畝;完成經濟林建設3萬畝;加快造林速度,造林7.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森林蓄積快速增長。
木材生產:2008-2015期間,每年木材生產產量將繼續保持在4.5萬立方米。
林產工業:到2010年實現總產值2000萬元,平均增長率為10%;到2015年實現總產值3220萬元,平均增長率10 %;
多種經營:到2010年多種經營產值達到27370萬元,利潤5102萬元,平均增長率11.62%;到2015年多種經營產值達到44058萬元,利潤8196萬元,平均增長率8 %。
森林生態旅游:到2010年,旅游收入達到35萬元,我局森林生態旅游產業初具規模;到2015年,旅游收入達到124萬元,平均增長率30 %。
四、產業發展布局、建設重點
——營林生產
通過管好現有森林資源,加大造林力度,擴大森林資源面積,優化林木結構,改善森林資源林齡、林種、樹種結構,提高林地的生產力和利用率,逐步形成一個生產力高、多層次、多功能的森林資源體系。 2008-2015年期間對營林生產進行統一規劃,分期實施,集約經營,采取人工造林、更新、低產林改造等多種形式,在加強公益林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經濟林等經濟效益好的商品林,保證質量,講求實效、切實做到適地適樹,良種壯苗,積極采用先進技術提高造林質量。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堅持“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促進民間資金向民營資本轉變,集聚加快林業建設資金,加快民有林建設進程。調整更新方式和林種、樹種結構,不斷優化林分結構,營造豐產和珍貴闊葉樹種,提高針闊混交比重。同時搞好優良樹種培育,促進種苗管理法制化、生產專業化、經營主體多元化、質量標準化和繁育銷一體化,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實行集約經營。
1、建設重點
(1)公益林培育、管護方面
森林經營分為重點公益林區、一般公益林區、商品林區。公益林培育面積30.3萬畝。建設工程有:人工純林接近自然結構優化工程4.5萬畝、宜林地造林工程4萬畝、人工幼林培育工程8萬畝、天然林次生林改造優化工程4.8萬畝、天然低質低效林改造工程4.8萬畝、紅松人工果林培育工程2.1萬畝、紅松大徑材林培育2.1萬畝。針對上述工程,把保護現有森林資源作為重點,生態公益林的林地管理實行地籍小班管理,特殊保護和重點保護的生態公益林嚴禁擅自改變用途。設5個森林派出所,一個林政稽查隊,5個木材檢查站,16個林場所都設有專業護林隊,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
(2)商品林建設方面
重點建設速生豐產林用材林基地,珍貴大徑林用材林基地。原料林基地建設以營造為主,珍貴大徑林基地以撫育、修枝改培方式為主。建設項目有:紅松人工果林培育2.9萬畝、紅松大徑材林培育2.1萬畝、人工林接近自然林結構優化培育2.9萬畝、宜林地造林3.2萬畝、種苗培育0.37萬畝、人工幼林培育4.8萬畝、天然次生林改造優化培育4萬畝、天然低質低效林改造2.4萬畝,通過以上工程建成速成豐產林用材林原料基地和珍貴大徑級用材林基地。
(3)民有林發展
在商品林區,選擇適合民間經營的地塊,按場(所)、溝系發包給職工群眾,通過發展民有林,引入民間資本,實現家家有其山、戶戶有其林,加速森林恢復進程,提高林分質量,實現職工增收致富,林業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
2、區域布局、數量
(1) 重點公益林區建設方式:
2008-2010年完成10.8萬畝,2011-2015年完成19.5萬畝。通過人工造林培育2008-2010年完成1.5萬畝,2011-2015年完成2.5萬畝;森林撫育2008-2010年完成9.3萬畝,2011-2015完成17萬畝。
(2)商品林基地建設
商品林基地2008-2010年完成7.8萬畝,2011-2015年完成14.5萬畝。人工營造第一階段年間完成1.2萬畝,第二階段完成2萬畝;改培第一階段完成1.8萬畝,第二階段完成3萬畝;撫育第一階段完成3.9萬畝,第二階段完成8萬畝;低改第一階段完成0.9萬畝,第二階段完成1.5萬畝。分布在刁翎、團結、西北楞、紅石、曙光、湖水、東升、勝利、四道、青山等10個單位。
(3)民有林發展
2008-2010年完成0.03萬公頃,2011-2015年完成0.05萬公頃.
速生豐產原料林2008-2010年間完成1500畝,經營戶數 30戶;2010-2015年完成2500畝,經營戶數50戶。分布在刁翎、團結、西北楞、紅石、曙光、湖水、東升、勝利、四道、青山等10個單位。
珍貴樹種用材林第一階段年間完成3000畝,經營戶數60戶;第二階段完成5000畝,經營戶數150戶,分布在刁翎、團結、西北楞、紅石、曙光、湖水、東升、勝利、四道、青山等10個單位。
果實藥用經濟林——
紅松人工果林13萬畝,在2008-2010年間,每年進行紅松人工林改培果林1萬畝,同時進行透光撫育2萬畝;2011-2015年間,每年進行紅松人工林改培2萬畝,同時進行透光撫育2萬畝,每年將改培后的紅松果林對外發包,每戶不得超過250畝,每年發包給40-50戶經營,2008-2015年改培紅松果林13萬畝,發包給520-700戶職工經營。
山杏經濟林3萬畝,2008-2010年建設面積12300畝,經營戶數140戶,分布在戰斗、團結、紅石、西北楞、前哨、蓮花、湖水、刁翎、勝利;2011-2015年,建設面積17700畝,經營戶數160戶,分布在戰斗、團結、紅石、西北楞、前哨、蓮花、湖水、刁翎、勝利。
綠化苗木基地65畝,2010年發展勝利(20畝)、東升(30畝)二處苗圃,生產造林苗木,年產苗木200萬株,其中成苗40萬株,可全面滿足民有林對造林苗木的需求。2011-2015年,增加前哨(15畝)一處苗圃,年生產苗木260萬株,其中成苗45萬株,可為營造民有林提供足夠數量的優質壯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