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布力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局長任立權
在基層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一、準確把握發展主題
林區未來發展戰略目標就是三件事:一是資源保護,二是企業減負,三是職工致富。這三者的關系,資源保護是前提,企業減負是發展手段,職工致富是發展的最終目的。
“資源保護、企業減負、職工致富”,這3句話,12個字,是我們今年以及今后長時期經濟工作的全部主題。資源保護是前提,是基礎,沒有資源就沒有發展。企業減負是發展手段,是改革打破固有格局國有國營體制機制,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職工致富是發展目標,我們最終要實現的是共同富裕,是全面致富奔小康。
這個發展主題一定要準確把握,“全黨抓發展,重點抓經濟,突出抓產業,關鍵抓項目”。
二、思想的轉折
(一)理念決定未來。
理念決定未來,思想改變世界。
老一輩革命家推動中國革命,鄧小平改革開放,華盛頓創造了選舉制,都是因為有了先進的理念。
我們講的15個字,“講政治、走新路、惠民生、利長遠、樹正氣”的施政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走新路”,用創新理念引領,突破傳統和超越傳統走新路。
(二)體制變遷
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民營化的歷程。
計劃經濟是分配財富,市場經濟是創造財富。
計劃經濟的主體是政府行政,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企業家創新。
計劃經濟是“權”說了算,市場經濟是“錢”說了算。“資本為王”。
國有企業的唯一出路是把選擇經營者的權利從政府官員手中轉移到真正的資本所有者手中,即實行“民營化的變革”。
(三)怎么富起來
三大資本博弈實現了“民營化”。
民營資本占比由0:100到目前的70:30,創造了50%稅收,60%生產總值,70%高新技術,80%城鎮就業,90%新增就業。這就是中國社會市場化的過程及巨大發展的動力。中國社會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有些觀念認為,“那是老百姓的事”,那就完了,完全錯了,那個社會肯定不能發展。一個社會最好的機制就是能讓更多更聰明的人去創業、去創造財富。
所以三個最大化,總量最大化、國有資本收益最大化、國有資產最大化,“總量最大化”最重要。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政企分開。混合所有制。投資主體多元化。
(四)財富增長
改革開放給民眾以自由,由此也給予了民眾創造空間。有自由就有創業,有創業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創新,有創新就有進步發展繁榮。
“民眾基于自由的創造”。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創業,創新,創造財富。社會發展進步大趨勢。
(五)資本覺醒
資本覺醒的意識。88年開始私企注冊,中國企業家開始有了資本覺醒的意識。
保護私人產權,產權是最基本的人權。為什么要創新一種機制,“公建民營和民建公助”,讓更多的人有產權,有資本,成為市場主體。就是要進入市場,成為資本所有者,“紅色資本家、紅色企業家”。
每個基層班子要成為一個市場主體。局黨政班子也要成為市場主體。
(六)市場主體與企業家
8000萬市場主體撐起了中國經濟。
企業家是什么?財富創造者,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承擔起社會責任,解決政府不能解決的問題。
中國經濟的奇跡是企業家創造財富,還有一點就是地方政府競爭。
改革開放后三代企業家推動了市場化進程、體制改革與經濟增長。
林區社會一定要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與企業家,使廣袤林區成為財富的源泉與創造的戰場。
三、產業體系謀劃
一是“天保工程”產業。重點建設天保工程項目,打造生態文明示范基地。
二是森林生態旅游產業。重點建設特色名鎮(田園綜合體)項目。打造森林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三是“森林有機食品”產業。重點建設“森林有機食品集團”項目。打造森林生態有機食品示范基地。
四是“森林農業”產業。重點建設“有機種養循環”產業項目。打造森林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
五是森林生態養殖產業。重點建設“豬菜同生”產業項目。打造森林生態養殖示范基地。
六是森林生態食品加工產業。重點建設森林生態食品加工廠項目。打造森林生態食品加工示范基地。
七是“森林生態生鮮食品超市”產業。重點建設“森林生態生鮮食品超市”項目。打造森林生態食品營銷集散平臺。
八是旅游景區牽引式房車制造產業。重點建設牽引式營地房車加工項目。打造非林加工制造產業示范基地。
四、創新與突破
產業融合與創新:
3點突破,一是科技,二是產業鏈,三是體制機制創新。
以創建新型現代生態循環產業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現代生物技術、網絡技術、智能技術為路徑,深度實現科技與產業融合、一二三產融合,科學推進產業布局。
從社會民生現實意義角度,重點解決:
(1)林區轉型產業體系重新構建問題(2)林區經濟總量增長、普遍就業、共同致富問題(3)森林生態食品全產業鏈條體系完善問題(4)社會民生食品安全消除農殘問題(5)秸稈(菌袋)等剩余物資源化利用問題(6)養殖產業環境污染問題(7)種植業土壤修復地力恢復問題(8)生物有機飼料開發利用問題(9)生物有機肥料開發利用問題。
主要融合創新路徑包括:
(一)大豆產業融合路徑
豆制品加工與生物技術相融合。利用加工剩余物(豆水、渣)培養、擴繁有益微生物菌液,生產有機大豆蛋白凝結劑、植物飲品發酵劑、畜禽防抗病制劑、植物防抗病制劑、秸稈飼料發酵制劑、生物肥料發酵制劑、土壤改良制劑、發酵床專用制劑等生物發酵產品與制劑。
1、實現“一粒大豆多條產業鏈”創新發展。由加工每斤干豆產出2.5斤制品、16斤剩余物(豆水、渣),變為利用16斤剩余物擴繁微生物菌液并與多產業融合,創造超常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2、建立配套完善的生物益生菌發酵中心,實現食品、飼料、肥料、環保、發酵床等五級生物益生菌擴繁生產。
3、摒棄傳統的鹵水、石膏點制工藝,應用大豆益生菌發酵液做蛋白凝結劑,生產有機酵素豆制品。
4、每斤干豆在生產2.5斤有機制品后,還能再生產1斤固體(豆渣)和15斤液體(豆水)生物發酵制劑,進入種養、食品、飼料、肥料等相關產業提高產業增加值。
5、提高大豆附加值與豆制品品質的同時,轉型升級為環境友好型生態循環產業業態。
(二)種養產業融合路徑
種養產業與生物技術相融合。利用生物技術優化解決種養產業有機產出、秸稈轉化、畜禽飼料、糞污處理、發酵床余熱應用等現實問題,在共同環境空間內實現動植物的和諧共存、循環發展、生態友好。
1、用益生菌與特殊植物發酵液生產動植物防抗病制劑與空間消毒制劑,替代抗生素和高毒殺蟲除菌劑。
2、用益生菌微生物有機肥替代化肥,實現農業“三減”。
3、用益生菌秸稈發酵飼料替代配合精料,降低養殖飼料成本50%。
4、用益生菌發酵床解決養殖污染,實現“零排放”。(1.5立方米的秸稈發酵床每年可分解2頭120公斤育肥豬糞尿。一年后發酵床變成優質微生物有機肥還田,完成生態種養循環產業閉環。)
5、用空氣能技術回收發酵床余熱,實現高寒地區反季節果蔬種植。(50立方米的秸稈發酵床常年保持60℃的溫度,等同于一個1噸常溫常壓鍋爐的供熱量。利用空氣能技術提取后,與動物產生的二氧化碳一起供給植物,實現高寒地區反季節果蔬種植。)
6、養殖融合模式有豬菜同生、雞菜同生、雞鴨同生、雞鵝同生、雞鴨鵝魚菜同生、“林海放牧”等。
(三)食用菌產業融合路徑
食用菌生產、加工、菌袋處理與生物技術相融合。利用益生菌發酵液優化食材品質提高產量,在開發即食、半即食產品的同時,重點打造康養精品。
1、用益生菌發酵技術提高食用菌產量與質量。
2、用益生菌發酵技術開發即食半即食木耳、猴頭食品。
3、用益生菌發酵技術開發木耳、猴頭液體飲品。
4、用益生菌發酵技術開發木耳、猴頭酵素粉膠囊。
5、用益生菌發酵技術開發廢棄菌袋土壤改良修復劑。
(四)“三莓”產業融合路徑
“三莓”種植加工與生物技術相融合。利用生物發酵專用液肥、固肥改善“三莓”品質、提高產量。用植物防抗病制劑替代殺蟲劑、滅菌劑、調節劑。用生物發酵技術開發“三莓”休閑與康養食品。
1、用“三莓”專用生物發酵肥替代化肥,降本、保產、提質。
2、用“三莓”植物專用防抗病制劑替代80%的殺蟲劑、滅菌劑、調節劑。
3、用益生菌發酵技術開發“三莓”液體發酵飲品。
4、用益生菌發酵技術開發“三莓”酵素粉膠囊。
(五)生物飼料產業融合路徑
新型飼料產業與生物技術相融合。將秸稈、廚余、餐余、菌渣、果蔬渣等廢棄資源與生物發酵技術融合,生產秸稈飼料替代精飼料、降低源頭養殖成本、改善品質、提高料肉比。
1、用大豆秸稈、廚余、餐余、菌渣、果蔬渣生產豬、雞、鴨發酵飼料,育肥期可替代50%的配合飼料。
2、用玉米(大豆)秸稈、菌渣、果蔬渣生產牛、羊發酵飼料,改善品質,提高日增重。
(六)生物肥料產業融合路徑
新型肥料產業與生物技術相融合。將秸稈、廚余、餐余、菌渣、果蔬渣、屠宰血水、病死畜禽等廢棄資源與生物發酵技術融合,生產富含氨基酸的生物固體肥與液體肥,替代化學合成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與植物根際微生物、昆蟲數量,提高植物抗逆性,生產有機標準的生態食材。
1、生物固體肥與液體肥替代化肥。
2、逐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3、逐年倍增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昆蟲數量。
4、生產無任何殘留的生態食材。
(七)社區銷售終端產業融合路徑
森林食材進社區與現代智能技術相融合。將森林食材、食品銷售進社區與智能數據采集傳輸、智能無人售賣終端、新零售商業模式、CSF會員體系建設相融合,實現源頭安全1公里、生產標準化1公里、產品配送1公里、社區購買1公里、品牌共享1公里、體驗互動1公里等安全真實消費體驗。
1、森林食材食品進社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終端銷售體驗。
2、借助互聯網的便捷傳輸優勢,將種養源頭、加工過程、終端銷售實現數據、影像互聯互通,實時追溯。
3、智能無人售賣終端是互聯網延伸下的物聯智能終端,對比商超(KA)渠道,具有品牌化、規模化、見效快的渠道優勢。
4、智能裝備與清晰商業模式相結合,產生迅速的轟動與從流效應,如共享單車、充電寶等。
5、以森林生態肉撬動米、菜等森林食材食品進社區,帶動游、養、CSF會員體系建設。
(八)生態旅游產業融合路徑
將各產業模式與生態文化旅游相融合。將產業融入生態,融入田園綜合體、旅游經濟帶,融入觀光、康養、度假等慢生活產業布局,實現三產融合,協調發展。
1、生物發酵中心與大豆加工融合的生態驛站。
2、發酵床養豬與反季節蔬菜融合的生態種養。
3、發酵床養雞與反季節蔬菜融合的生態種養。
4、森林放養與智能管控融合的林海“智能牧場”。
5、益生菌技術與食用菌產業融合的生態生產基地。
6、益生菌技術與“三莓”產業融合的生態生產基地。
7、益生菌技術與大豆秸稈融合的生物飼料觀光工廠。
8、益生菌技術與玉米秸稈融合的生物肥料觀光工廠。
(九)結論
1、“一粒大豆多條產業鏈”。由加工酵素豆制品,到加工剩余物微生物菌液,實現各產業融合,創造超常經濟社會效益。
2、用益生菌與特殊植物發酵液替代種養產業化學藥物,消除殘留,保障品質。
3、用益生菌與大豆秸稈生產發酵飼料,降低一產源頭成本風險,提高產品品質。
4、用益生菌與玉米秸稈生產生物肥料,替代化肥,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品質。
5、用益生菌與各種秸稈生產養殖用發酵床,在轉化糞污的同時提高動物福利與肉品質量。
6、用發酵床與空氣能技術相融合,將發酵床余熱回收后應用。(1000萬頭規模發酵床余熱應用,相當于年節約1200萬噸燃煤。每50立方米的發酵床,相當于一個采暖季400噸煤耗的1噸鍋爐;1000萬頭生態豬的養殖規模,發酵床體積為1500萬立方米;按30萬個鍋爐,回收10%的余熱計算,年可節約1200萬噸燃煤用量。)
7、一年后發酵床變成優質微生物有機肥還田,形成生態種植,完成種養循環產業閉環。
8、用優質的生態食材 + 互聯網 + 社區智能終端 + CSF會員體系 + 物聯網1公里配送,形成森林食材進社區,帶動游、養的新零售商業模式布局。
9、將產業融入田園,創造現代文明心靈回歸生活樂園,加快旅游產業創新發展,實現旅游一業促百業。
10、以此模式實現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全面構建國有林區轉型發展新型現代生態循環產業體系。
五、產業項目與增長
(一)生物發酵中心項目
通過建設生物發酵中心,解決一產源頭質量與成本問題,解決二產精深加工產品轉換問題,解決廢棄資源循環利用問題。
(1)食品專用益生菌發酵機組(2)飼料專用益生菌發酵機組(3)肥料專用益生菌發酵機組(4)環保專用益生菌發酵機組(5)發酵床專用益生菌發酵機組。
(二)森林生態循環產業展示生產線
建設森林生態循環產業展示生產線,達到參觀交流、科普示范、觀光互動、人員培訓、推廣復制等功能。
(1)食品初加工線(2)食品精加工線(3)食品深加工線(4)發酵飼料線(5)發酵肥料線(6)環保改良劑線。
(三)大豆生態循環產業鏈項目
充分利用林區豐富的大豆資源,建設大豆生態循環產業
鏈,提高大豆附加值與豆制品品質,轉型升級為環境友好型生態循環產業業態。
建設生態豆漿、生態豆腐、生態豆干、生態豆皮、生態豆水生產線。
(四)豬菜同生產業鏈項目
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動植物的互補性,在共同空間內同時產
出優質豬肉和有機蔬菜。
在2017年豬菜同生項目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提升。增加育肥豬品種,豐富有機蔬菜種類。拓展開發“野雞部落”、鳥語林、房車營地,創造更強旅游價值。
各場(所)因地制宜開展單項發酵床養殖。
雙河巴馬香豬項目方式值得借鑒推廣。
促進與雨潤哈肉聯戰略合作進程。
(五)雞菜同生產業鏈項目
建設雞菜同生項目也是充分利用動植物間的優勢互補性,
在共同空間內同時產出生態雞和有機蔬菜。
建設青云萬只雞、萬斤菜同生基地,建設規模為4000平
方米生態溫室(含1500平方米發酵床、2000平方米生態種植、500平方米配套設施)。
總局今年的森林雞養殖計劃是50萬只,各場(所)要結合本單位實際,因地制宜,在局相關部門組成的技術小組的宏觀指導下保證實現每場(所)3萬只的養殖規模。
1、野雞部落方式。虎峰景區要在現有基礎上規模化(5000—10000只)。
2、森林雞方式。
(1)溫室共生方式。
(2)林下網格式方式。
(六)森林房車營地項目
目的是充分利用森林林下空間、林間空地,適應生態游、
康養游、自助游等旅游新趨勢新需求,提升現有旅游業態,豐富旅游產品。
今年計劃生產60—80臺,逐步投放到虎峰嶺景區與豬菜同生基地、亞雪公路兩側景點。
(七)森林陽光驛站項目
建設森林陽光驛站是充分發揮丘陵、河流、森林、藍天、
星辰等自然景觀與陽光生態溫室的優勢,創新旅游業態,提升亞布力局在“大亞布力”“泛亞布力”旅游區中的產業比重。
通俗理解就是陽光房,是一種森林旅游產業業態創新。擬設計在相關景區及產業基地。
(八)虎峰康養小鎮項目
深度挖掘景區“康養、田園、避暑、冰雪”等慢生活產業功能,由淺度觀光游向深度康養游發展。
建設內容為景區改造、提升打造野雞部落、豐富完善景區種養,開發生產功能性康養產品及滋補養生食品等。
(九)“智能牧場”項目
相關場(所)適合區域嘗試。確定合理密度,創造絕佳生態養殖產出。既是養殖業,又是旅游業。
(十)生豬、森林雞屠宰分割項目
各場(所)適合地點謀劃建廠。
(十一)森林食品產業化加工廠項目
目的是二產提升。將林下產品、山副產品、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標準化、品質穩定化、規模產業化,實現附加值最大化。
建設菌菇、蔬菜、漿果、堅果、雜糧、畜禽、水產等規模化產業鏈。
局址建設規模化工廠,場(所)可建設配套式分廠。
(十二)萬頭種豬繁育基地項目
建設萬頭種豬繁育基地項目的意義是形成純種繁育和父母代種豬擴繁的安全高效循環生產體系,提高仔豬成活率,降低育肥生產成本。
初步設計在撤并場(所)原址。外來資金投資。
(十三)十萬頭育肥商品豬基地項目
目的是促進森林生態養殖產業發展,帶動當地飼料、屠宰、
肉制品加工、有機肥生產、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
初步設計在撤并場(所)原址。外來資金投資。
(十四)智能售賣終端與CSF會員體系項目
目的是實現森林食材食品與消費者零距離接觸互動,開創互聯、物聯、智聯、個性、定制下的全新商業模式,打造社區反哺林業的會員體系及全新智能終端銷售渠道。
建設以“森林食材食品進社區”為主題的文化創意、設計、傳播、營銷中心。
建設中心城市社區范圍森林生態生鮮食品超市,創造線上線下、定制速遞結合的新商業新零售模式。
建設智能售賣終端進北京的區域示范。
建設以北京中高端社區為中心的CSF會員體系。
(十五)森林食材食品產業化大數據平臺項目
目的是將源頭種養、生產加工、終端銷售,通過云數據采
集傳輸平臺,完成實時、實地、實景互聯互通,實現源頭安全1公里、生產標準1公里、產品配送1公里、社區購買1公里、品牌共享1公里、體驗互動1公里等真實消費體驗。
建設內容為PC端電腦網站、移動端手機網站、微信公眾號、微信商城、產品創意、智能終端售賣營銷方案、社區旗艦店形象設計等內容。
(十六)溫室與發酵床余熱應用項目
將發酵床生物能、光能等資源擴大循環利用,解決秸稈、
養殖排放等的環境污染,促進種養業向有機化、生態化全面發展。
建設內容為發酵床余熱與日光溫室空間余熱的提取、收儲及應用。
(十七)益生菌發酵生物飼料產業化項目
利用生物益生菌將秸稈發酵后生產生物發酵飼料,減少環境污染,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建設年產20萬噸的發酵飼料加工生產線,其中雞飼料18萬噸,豬飼料2萬噸,滿足千萬只雞、十萬頭豬養殖規模的飼料需求。
(十八)益生菌發酵生物肥料產業化項目
利用林區廢棄資源與生物發酵技術,生產富含氨基酸與大、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固體肥與液體肥,替代化學肥料。
建設年產30萬噸生物固體肥、10萬噸生物液體肥產業化生產線。
(十九)森林漁業產業項目
虎峰不凍河是寶貴的產業資源,應該重點開發。既有旅游價值,又有漁業價值。
其它場(所),紅旗、勝利、躍進、華山等具備水資源條件的也要有所考慮。
(二十)包裝飲用水產業項目
虎峰水井已打完,水質化驗指標非常好,要建廠投產。在目前居民飲水條件不能根本改變的情況下,保證機關、單位及部分具備條件的家庭飲水。提供公益飲水。
(二十一)引種獼猴桃產業項目
這個項目爭取成功,寶山與勝利兩場已在設計。新科研成果,品質好,為林區新產業。
(二十二)開展自主知識產權申報工作
開發森林產業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是森工產業轉
型升級的必然發展方向。
今年計劃完成6款生物發酵康養功能食品、5款生物發酵飼料產品、6款生物發酵肥料產品和2款生物發酵土壤改良劑產品等4大系列森林產品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工藝開發和知識產權申報工作。
形成企業自主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