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林場簡介
東方林場始建于1957年,原名 “通河林業局奮斗林場”;1963年“奮斗林場”撤銷;施業區及部分留守人員與“新風溝2段”、“南屯”、大東林場下轄的“東方營林村”合并成立“通河林業局東方營林所”,1973年撤“新風溝2段”,家屬遷至東方家屬區,1975年,大東林場撤銷,原來的大東林場的施業區和部分人員并入東方營林所,更名為“通河林業局東方林場”,1980年“南屯”撤銷,居民搬遷到場址(河北岸),1985年由于林業局名字變更。更名為“興隆林業局東方林場”,1999年興隆森鐵處東方工區劃歸東方林場,形成現在的規模;本單位隸屬于黑龍江省興隆林業局。
東方林場位于興隆林業局施業區東北部山區,小興安嶺南麓。岔林河支流大東北岔溝中上游。距興隆林業局局址140公里,距通河縣69公里。東北部與朗鄉林業局六道溝林場接壤,東南面與興隆林業局小東林場毗鄰,南面是興隆林業局鳳山林場,西部和興隆林業局白石林場、太平林場交界,北面連桃山林業局奮斗林場。
東方林場總面積18503公頃;大體位于東經128°29’-128°42’,北緯46°24’-46°35’之間;東西寬約16公里,南北長約17公里;林業用地面積18470公頃,非林業用地面積33公頃。林木總蓄積2,222,989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積2105098立方米,已成人工林蓄積117,891立方米,散生木109,043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6 %。
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主要動物有金雕、野豬、黑熊、狍子、冷水魚、林蛙等。主要樹種有紅松、云杉、冷杉、樺樹、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榆樹、楊樹、椴樹等樹木30余種,還有野生木耳、猴頭、蘑菇、靈芝、廣東菜、刺老芽、猴腿、蕨菜等多種特產數不勝數。
境內主要河流有起源于桃山林業局交界的大東北岔河貫穿全境匯聚朝陽溝、小西溝、龍王廟溝、野豬溝、奮斗溝、新風溝等大小河流10余條在東經128°32’02”,北緯46°25’51”點流出東方施業區(流經鳳山林場在鳳陽村匯入岔林河)。境內有雞訥公路(S203)自西南至東北貫穿林場全境。年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均氣溫0.4度,無霜期98天。
東方林場186戶,常住人口223人。2016年末有國有職工104人,非國有職工201人,退(離休)職工150人。專業技術人員28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人員1人 ,中級職稱人員17人,初級職稱人員3人。林場的衛生所分三室,面積60平方米,配備醫護人員2名,大專以上學歷,中級技術職稱。林場學校校舍面積90平方米,教師5人,大專以上學歷,全部具備高級技術職稱。
2010年棚改新建24戶,1200平方米,2011年棚改維修247戶,12350平方米,2012年棚改維修60戶,3000平方米,改造率100%。對自來水工程進行升級改造,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維修場區街道約4000延長米;安裝路燈30盞;修建健身小區2個,總面積310平方米。目前進場公路450延長米為水泥路面,場區內道路均為砂石路。
東方林場停伐前以木材生產為主,營造林為輔。停伐后以營林生產和天然林保護為主業,兼有多種產業經營。原來的“砍樹大軍”變成了綠化和多種經營的主力軍,單一的生產經營模式變成了多業并舉,形成了食用菌、林冠下北藥種植、山產品采集的生產加工銷售體系,特別是“森工全員營銷平臺”的建立,開闊了廣大職工的眼界,增加了就業機會、產品銷售渠道和經濟來源。部分職工利用木材生產時學到的技術,走出林區,闖出了自己的事業。多人在局址和附近城鎮購買了住宅樓。轉產前后收入比例為1:1.3-1.4。停伐后建成年產20萬袋黑木耳菌孢場2個,季節性從業25人,年產培黑木耳40萬袋。菌場房舍分別是240、330平方米,黑木耳擺放場地地分別是3600、35000平方米,生豬養殖場3個,經營人員5人,圈舍600平方米,占地2400平方米。林蛙養殖18戶,55人,經營面積4905公頃;蜜蜂養殖8戶,16人,養殖380箱;種植黑木耳42萬袋,從業45人;山產品采集35人;農業種植103戶110人,多種經營用地收費面積3293畝;食雜店3個,機械修理部1個。八、林下經濟情況:林下發展黑木耳生產、改培復壯刺五加、五味子、黨參等北藥栽培面積達到1220市畝。